当前位置: 挖掘机 >> 挖掘机资源 >> 熊孩子出没,讨人嫌却无可奈何自控力培养才
朋友小雅周末带着孩子和老人全家一起去饭店吃饭,,她家儿子天宇坐在餐桌旁,一直玩着他新买的玩具,连饭也顾不上吃。小雅催促了几次,孩子还是我行我故。
眼看大家都快吃饱了,孩子才吃了几口,小雅最后生气了,直接把孩子手里的玩具拿走,叫他先把饭吃完再玩。谁知孩子一着急把桌子上的筷子勺子一股脑扔在了地上。正是用餐高峰期,饭店里坐满了人,大家都好奇地往这边看。
小雅觉得丢脸极了,干脆一边拉着孩子买单回家,一边嘴里骂着“你这熊孩子,一天到晚净让我操心。”
像天宇这样的熊孩子,有很多:
一个6岁的孩子在商场里撒泼打滚,嘴里喊着“我就要挖掘机,挖掘机,快给我买”;
一个4岁的男孩在幼儿园里,走来走去,一会揪揪女孩子的辫子,一会跑旁边找玩具;
家里的孩子看起动画片来,几十分钟,屁股都不带挪一下,就差把眼睛贴到电视机上去了……
自控力
类似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里上演着。对于这些孩子,生活中,我们习惯称呼他们为“熊孩子”。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里会有这么多的“熊孩子”?其实不是“熊孩子”多,而是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多。
关于自控力,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找来多个四岁的孩子做了这个实验:实验一开始,就在每个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不立刻吃这块糖,过一会他们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作为奖励。大人离开房间后,有的孩子立刻就吃掉了糖,有的孩子坚持了几分钟后吃掉了糖。15分钟后,实验人员回到房间,大约3个孩子里,有1个孩子坚持住没吃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用唱歌玩耍,蒙住自己的眼睛或者踢桌子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后来实验人员跟踪了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轨迹,发现那1/3忍住没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后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比那些没忍住的孩子更优秀。根据这一系列实验,沃尔特·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这个概念,认为具有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成就更高。并且这种说法在心理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
这就是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所谓自控力,就是一个人自我控制的能力,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行为和情绪的正确控制。
上面提到的天宇和那些“熊孩子”也跟“棉花糖实验”中,那些没有忍住而选择吃糖的孩子一样,缺乏自控力。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行为上缺乏自我控制,做事容易冲动、喜欢动手
比如孩子在家里写作业,一会跑厨房去看看妈妈在干嘛;一会去厕所洗洗手;一会抠抠橡皮檫。走来走去,动来动去,就是不能安静下来好好完成作业。
我们平时总说自己的子有拖延症、磨磨蹭蹭,就是因为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拖拉,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干扰。
◆在情绪上缺乏控制,遇到事情喜欢发火、易怒
上面提到的天宇在妈妈拿走了他的玩具中之后,感觉到生气,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导致他做出扔东西的行为。
正所谓“熊孩子”无处不在,孩子缺乏自控力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1)、生理原因—受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影响
什么是多巴胺?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维德.卡尔森等三人研究得出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由脑内分泌,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有心理学家曾经对几百名青少年儿童做过一个实验,发现当这些青少年儿童在玩游戏的时候,大脑中会持续地分泌多巴胺,使他们的大脑保持亢奋。而学习的能力是取决于大脑前额叶的活跃程度,当孩子的前额叶没有被刺激,并没有被发展起来的时候,他控制自己的学习的能力就会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孩子写作业时,基本上一个小时都很难集中精神,但是你如果让他去玩游戏或者看动画片,别说一个小时了,他不说话、不喝水,都能一直保持这种亢奋的状态。
所以有时候孩子缺乏自控力,其实跟他的生理状态有关。
(2)、环境造成的心理原因
孩子缺乏自控力除了跟他自身的身体原因有关,还有很大一部分受他所处环境和行为的影响
①父母从小没有给孩子设立好的行为准则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只是一味地宠爱,并没有教会孩子,在什么场合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做事情没有一个行为准则的约束,当他慢慢长大了,他就只能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喜好来行事。
这就是我们多说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蛮横。其实孩子这些不良行为,归根究底也还是缺乏自控力的表现。
②、父母“代劳”太多,管的太细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把自己的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干。小到吃饭穿衣,大到学习,父母全都帮孩子安排好得妥妥帖帖。孩子只要按照父母的计划来实施就可以了。作为一个完全具有自我行为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思考的空间。
婷婷是个可爱乖巧的女孩子,全家人都把她当“公主”般地捧在手心里疼着。特别是婷婷妈妈,更是从小到大,把婷婷照顾得非常周到。每天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晚上在家那个时间该做哪些事情,妈妈全都事无巨细地制定了一个周详的计划表。婷婷主要每天按照妈妈的计划表来做就可以了。
这样在父母安排下生活的孩子,他们的自控力也是很差的。
③、没有正确的情绪控制管理能力
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有着密切关联的。当他的情绪发生变化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处理好即将爆发的负面情绪,他就会做出一些相应的、符合他当前情绪的行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也是孩子缺乏自控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是完成目标最大的绊脚石。”
当我们遇到一个所谓的“熊孩子”的时候,如何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这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感到最为烦恼的事情。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应该怎么做
01、“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所说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里指的不只是孩子的情绪控制,还包括父母的情绪控制能力。
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很“熊”,并不是孩子的行为有多糟糕,而是我们作为父母自身的负面情绪没有控制好。
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孩子的面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样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也能做到不乱发脾气、把自己控制在一个好的情绪状态里。
教育孩子,多做少说,改变自己,影响孩子
有的父母在说孩子写作业不认真,半天都憋不出一个字的时候,想一想自己在干嘛?是不是电视机、手机一直开着,电视剧、球赛看得昏天暗地?等发现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做到时,是不是又要开启新一轮的喋喋不休的“口水大战”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同时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平时我们都没有做到控制自己的行为,又为何要用更高的尺度来要求孩子呢!
模仿,是孩子最高超的学习能力。当父母发现孩子写作业小动作多,不能在桌子前坚持十分钟。那我们也把手机放下,电视关掉。陪着孩子一起坐在书桌前,孩子写作业,你看书。
当孩子看到父母比自己还要认真,他慢慢地就会把注意力放在作业上。等养成了习惯,自然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这比你说十句一百句来得更有效。
02、父母减少“他控”,孩子才能学会“自控”
现在我们的身边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把孩子当宝一样宠着,啥事都喜欢替孩子大包大揽地决定。父母就像孩子的“指挥官”一样控制着孩子的一切,孩子只要服从安排就好。这样的孩子连选择的自由和思考的能力都没有,处处依赖父母,又何来的自我控制能力?
想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们首先要学会适当的放手。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但是不能事事包办。
03、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行为准则和计划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家庭守则。比如说吃饭时不能看电视,不能边玩边吃;不管是谁都不能乱发脾气大吼大叫,乱扔东西等等。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究竟家庭守则上应该添加哪些内容,相信孩子会很乐意参与其中的。
还可以把这些守则做成一个具体的计划,当孩子自觉完成了任务时,父母记得不要吝啬于对孩子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孩子受到了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后,会变得更加自信,对于自控力的培养也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所以,父母的赞赏是孩子进步的动力,多夸夸我们的孩子吧。
04、提升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子涵跟妈妈放学经过甜品店时,非要吃巧克力蛋糕。可是妈妈觉得离晚饭时间不到两个小时了,吃了蛋糕,等一下肯定是又不想吃饭了。
但是子涵闹着非要买,后来妈妈就跟子涵说“妈妈可以给你买蛋糕,但是我们不买这个大的,吃不完,我们买旁边那个小的。而且你要答应妈妈两件事,第一这个蛋糕不能现在吃,先拿回家等吃完饭如果你还想吃的话再吃。第二回家必须认真把作业完成。如果你能答应我,那么我们就把蛋糕买回家。”
由于子涵实在是想要蛋糕,所以答应了妈妈。回到家,子涵自己就自觉地拿出作业来做,而且也不像平时那样做一会,玩一会,很快地完成了作业。吃饭的时候,表现得也把饭菜吃得特别干净。等子涵一边吃着蛋糕,一边跟妈妈说“我答应的事情都做到了,我作业都做得全对。真蛋糕真好吃。”
这就是“延迟满足”的作用,孩子学会把“满足感”往后推延,那么他在做前面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更有动力和信心。先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再享受解决问题后带来的满足和收获,在日积月累的作用下,孩子的自控力就会一个质的提高。
熊孩子“并不可怕,我们不必闻”熊“色变。每一个”熊孩子”后面都是一个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只要父母能看到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培养良方,熊孩子”变好孩子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