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

科技手段的应用借助特性要因图调查事故

发布时间:2025/5/23 11:36:56   

科技手段的应用:借助“特性要因图”调查事故与PPT的四个技巧。

技术人员必知的、用于与客户或其他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的工具——“特性要因图”,非常重要。

特性要因图,是什么?

“特性要因图”看上去很像鱼骨头,因此也叫“鱼骨图”。在制造业,它用于特定导致意外事故的原因、采取有效对策。已发生的事故的结果,即为“特性”。导致特性(结果)的主要原因,即为“要因”。特性和要因呈现出来的,是直观可见的因果关系。通常来说,1次要因可以用4M来进行切割分析。所谓1次要因,是指列出要因时,作为基础的要素。通过观察下面的图1你会发现,1次要因由“4M”,即以下4项组成:Man(人)、Machine(机械)、Material(材料)、Method(方法)。

将Man(人)、Machine(机械)、Material(材料)、Method(方法)四项作为1次要因来分析,是制作“特性要因图”的基本常识。这4项均为生产要素。也就是说,在制造业中的所有事故中,都潜藏着4M。一旦发生事故,技术人员就要围绕这4个要素,找到详细原因。这种做法优点是,便于分析人员想到主要原因,分析的过程更加客观。试想,如果1次要因不是通过4M来分析,而是一上来就锁定某个具体的事物,会怎么样?答案是,掺杂分析者的主观想法,导致1次要因的出处不明确。这样的“特性要因图”,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举个例子。我曾经看过某家企业制作的“特性要因图”,其1次要因里上来就写着“DC电源/AC电源”“国内生产/海外生产”。说实话,看的我很不舒服。因为看了图,我也不明白为什么1次要因是“DC电源/AC电源”和“国内生产/海外生产”。这明显是制图人的灵感闪现,无法赋予“特性要因图”以说服力。1次要因,首先要用4M来分析,这是最基本的,不能设定突然细分化的要因。很多人对这一点存在误解。

当然,如果“DC电源/AC电源”“国内生产/海外生产”是4M分析的结果,那就没有问题了。4M不够,就用4M2S一般来说,分析简单的产品、零件事故,用4M就足够了。但如果要分析复杂的产品,如“XX系统”等,就要加入“2S”,即“4M2S”了。所谓“2S”,是指“System(系统)”和“Space(空间)”。请看下方的图1:从4M的“Method(方法)”延伸出了“鱼刺”,附着着“System(系统)”和“Space(空间)”。

分析系统或复杂零件事故时,需要在4M中加入“System”“Space”等1次要因。由于图1不便于观察,所以作为技术资料或论文的图形数据使用时,建议你采用图2的形式,缩小记载空间。

图2:利用“4M2S”进行具体分析的“特性要因图”(其2)需加入“System”“Space”等1次要因时,采用这个图形可节约设计图空间,便于观察。我收到过一家制罐企业的咨询委托。说是制罐企业,其实除了罐装咖啡的罐子,它还设计、生产PET塑料瓶(宝特瓶)。无论是咖啡罐,还是PET塑料瓶,零件个数都只有2—3件,很简单。所以,应对设计事故时,只用4M就够了。但是,如果罐子或PET塑料瓶的自动生产线发生了事故,那么问题是很复杂的,需要借助4M2S来深入挖掘、分析1次要因。

探索“偏差”原因在制作“特性要因图”时,有些技术人员习惯用“问答”的形式来深入挖掘事故原因,并将事故原因罗列在“特性”的左侧。其实,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记录合格产品(好孩子)和事故产品(坏孩子)的差别,或者偏差的“要因”。你可以理解为“好孩子、坏孩子的偏差”。那么,究竟哪里不同呢?有些人可能会提出解雇所有高龄员工、削减中年员工的对策。如果公司内部所有部门的职场氛围都很差,那么这种策略是正确的。但现实中,公司内部的某些部门的职场氛围是很和谐的。既没有造访过也没有分析过,就直接探究职场氛围差的原因,很容易简单粗暴地推导出“将高龄员工全部裁掉“的措施。无论站在企业的角度还是道义的角度,这都是个很大的错误。

特性要因图就是要深入探索“偏差”的主要原因左侧由于选择了将“职场氛围黑暗”作为特性,一旦探索其原因,容易走偏而采取解雇高龄职员的措施。右侧则将职场的活性化存在偏差作为特性,探索、列出其原因时可推导出正确的对策。这个“特性要因图”将特性换成了“职场的活性化存在偏差”。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5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