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挖掘机 >> 挖掘机市场 >> 妈妈,我不想学习了当孩子这么说时,这
作者|江小橘
这两天,我一直在反复看一个纪录片。
虽然是30年前的故事,但每一次观看,都能在心中掀起不同的浪花。
那时的日本教育界在长野县伊那小学启动一项叫“综合教育”的教学项目,旨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热情。
所谓的“综合教育”,类似于现在的“双减”。
老师不会布置大量的作业,期末也没有考试,甚至讲课都没有课程表,随时按照当天的教学内容调整课程。
相反,老师重视的是在体验生活中接受教育。
老师在孩子们升入三年级后,联系农场主借来一头名叫劳拉的泽西牛。这头牛和孩子们朝夕相伴了两年多。
这两年的时间里,孩子们对劳拉全权负责,其实就是劳拉的吃喝拉撒睡玩。
孩子们养牛的经历,被拍成了记录片《另一种教育》。
在片中,我们切实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无论学习还是生活。
也许你会说,每个地方的教育环境差太多,我们也不可能让孩子们养一头牛。
先别轻易摇头,任何学习都不是生搬硬套,包括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诉说的事实,然后再从已知的故事里探索真相。
有了兴趣,才会主动
百濑司郎先生是伊那小学三年级春组的班主任。
当孩子们表示强烈的养牛愿望时,他提醒孩子们,喂牛的饲料费用是需要提前规划好的,万一年底没钱了怎么办?
养一年牛,到底要花费多少呢?
老师告诉了孩子们1个月的饲料费用是日元,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计算12个月的费用。
尽管现在的他们还不会两位数乘法。
一个孩子开始一遍又一遍的累加,加了10遍后,另一个孩子举手示意,
“我知道有更简单的算法,可以把5个月的费用加2遍。”
“还可以先乘9,再加1个月的费用。”
孩子们在黑板上用粉笔列出了计算过程,思维的火花还在碰撞。
“我还有其他做法”的声音此起彼伏。
因为他们发现了同样的数字加10遍,不如直接乘以10。
那么问题来了,2位数的乘法怎么计算呢?
有了算数的兴趣,才会主动去探索更高级的算法。
老师也趁此机会,开始讲解2位数乘法运算。
而在这时,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散发着渴求的光芒。
无独有偶,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芬兰老师被问道:
“如果孩子数学不好怎么办?”
老师说,“我们不会觉得孩子不行,而是会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如果他对汽车感兴趣,我们会从汽车讲起,然后激发他对数学的兴趣。”
其实,父母亦是如此。找到孩子感兴趣的点,用这个点切入学习会容易得多。
比方说,孩子不喜欢英语,却喜欢看动画片,那就试试让他看英文动画片;
孩子不喜欢看书,却喜欢动手,那就试试让他制作一个书中的模型;
孩子不喜欢表达,却喜欢听你讲故事,那就试试让他讲一遍他听到的故事。
兴趣引导学习,才是打开学习的正确方式。这比你光喊“赶紧学习”强1万倍。
有了观察,才有输出
劳拉的到来,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每天,都有小孩早早地来到教室,盯着劳拉看,看它的长睫毛大眼睛,看它的反刍,看它一口一口地吃草,看它悠闲地摇尾巴。
不光是看,孩子们还用心地一笔一画记录起来。
有记录它吃草的日记,有描述它来月经的感悟,
甚至还有一份手绘的示意图,详细描绘了劳拉如何怀孕,如何生宝宝的过程。
看看孩子们描写看到的场景,他们会用细腻的象声词,还会将劳拉拟人化。
这些都是细致观察后获得的写作技巧。
他们还会对看到的情景进一步探索,满足内心的不解与好奇。
于是,诞生了一堂生理卫生课。
苏联儿童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
我们也许应该放下焦虑的心态,尝试着慢下来,看一看一直以来忽略的景色。
孩子在路边看到挖掘机在施工,一时挪不动脚步,那就陪他看一会儿;
孩子在台阶下发现了一个蚂蚁窝,蹲在那里直入迷,那就不急着喊他回家吃饭;
孩子兴奋地指着云彩喊,妈妈你看它多可爱,像不像一个冰激淋?那就和他一起指着云彩发挥想象。
也许,你会发现,孩子其实是善于观察的。
那就不要总是忽略这样的生活片段,陪他一起看一看,想一想,这其实比你买本作文素材更有用。
有了沉浸,才滋养
孩子们不光是计算了喂养劳拉需要的饲料费用,每天还会给劳拉加餐。
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森林捡落叶,并细心地告诉孩子落叶的类别。
这是榉树叶,这是橡树叶,这是樱桃树叶……
孩子们在找劳拉爱吃的落叶时,上了一节自然课。
不止落叶,还有各种各样的草。孩子们一波又一波来到学校附近的小河坡,小草原。
只要是长草的地方,就会遍布孩子们的足迹,随之带来的是孩子们的笑声与打闹声。
这种沉浸式体验,尤其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无疑是滋养孩子的灵丹妙药,无论是学识还是心灵。
就像《小小少年》里面的殷然,他酷爱昆虫,父母一有时间就会陪他一起深入到森林中,三个人一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看各种各样的虫子。
殷然一进入森林,就像个小精灵一样,专注得发光。
他积累的昆虫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实,他掌握的知识甚至超过了昆虫专业的大学生。
殷然妈妈说,这个东西带给孩子的是一种快乐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一直留在殷然的心里。
而我们不如趁着难得的空闲,带孩子爬一次山,徒一回步,来到小河边,走进草地里,呼吸下久违的新鲜空气,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尽情地撒个欢儿。
你将会发现,孩子变得明媚而快乐,自信而爽朗,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比玩游戏爽1万倍。
有了思考,才会进步
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师从来不做任何决定,他只是抛下一个问题,让孩子们讨论各自的想法,最后由孩子们自己拿主意。
包括到底一开始要不要养劳拉?
养劳拉需要喂什么?
钱从哪里来?
到最后要不要把劳拉送回去?
这种引导孩子的思考贯穿着整部片子。
其中,针对喂养劳拉的草选哪种这个问题,还特意召开了一次研讨大会。
孩子们纷纷讲解了自己的观点。一个孩子刚坐下,另外一些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举手,“我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孩子认为是干草,有的孩子认为是牧草。
这些观点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知识搜索、汇集,然后变成了自己的想法。
等聊到如果养劳拉,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时,孩子们又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
他们一致决定,在学校后门的空地上种上一片玉米。等到玉米成熟的时候,可以卖玉米补贴费用。
这一轮又一轮的讨论,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点燃了他们的求知热情,拾获了他们的责任信心。
同样,父母在恰当的时候需要放手,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小到一道题的答案,大到一份学习计划。
也许他的解题思路绕了一个大圈,但请允许他做完;也许他的学习计划不完善,但请允许他执行,因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学习旅程。
正因为不完美,他在实行过程中才会慢慢改善,最后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法。
这比你的打断和纠正好过1万倍。
有了体验,才会共情
孩子们这样形容和劳拉相处的经历,
“我们就像爸爸妈妈照顾孩子一样,在照顾着劳拉。而渐渐地,劳拉又变得像爸爸妈妈一样养育我们。”
他们要给劳拉刷毛,尤其是尾巴上的毛,要逆着刷才舒服;
要把拔来的草统一铡短,这样劳拉吃起来更容易;
要清理劳拉的粪便,这样牛棚住起来才干爽。
他们在尽力地给劳拉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他们和劳拉的感情日渐深厚,等劳拉怀孕了,早早把小牛的名字起好。可惜的是,小牛生产当天就遭遇夭折。
这种没来得及见面就要说再见的死亡体验,让孩子们心痛不已。他们为小牛准备了像模像样的葬礼,诉说着告别的话。
小牛虽然离开了,但给劳拉留下了丰盈的奶水。劳拉此刻像孩子们的爸爸妈妈一样,用牛奶来养育着他们。
牛奶来之不易,孩子们每天都喝得一滴不剩。因为虽然小牛不就在了,我们就是劳拉的孩子,要把身体养得棒棒的。
终于到了和农场主约定还牛的日子,依然是一场要不要归还的大讨论。
可当孩子们说出,
“劳拉一定更喜欢农场有伙伴的生活吧?”
“我们答应农场主要还牛,如果不还的话,他一定很为难吧?”
……
这些话时,突然发现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理解他人。
这样的孩子,不正是我们一心想要培养的吗?
有一颗共情的心,才是孩子最好的模样。
就像孩子们在照顾劳拉的过程中,自然地唤醒了他们的共情心一样,我们也可以多让孩子体验家庭生活,最简单的就是做家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
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也许你会奇怪,本来不想耽误学习的时间,才不让孩子做家务,怎么反倒做家务的孩子学习好?
那是因为,做家务不仅仅是付出了劳动,重要的是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共情,他在付出的过程中:
会明白父母的不易,会建立对家庭的责任,继而会产生“学习不是为了父母,更是为了自己”的想法。
一旦体会了这点,孩子就会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比你天天抱怨“这么辛苦为了谁”“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强1万倍。
其实,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实践中学习,在观察中思考,在户外畅玩,在家中劳动,在一个充实而快乐的环境里成长。
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仅仅是机械式灌输知识,那不是教育,也容易养出迷茫空心的孩子。
只有让孩子在生活教育的维度里自主探索,那样,他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个自信明媚的健全人格。
而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
——End——
作者:江小橘,爱吃橘子爱看江的机械工程师,儿童心理研究爱好者,一手专心画图,一手耐心带娃。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