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深感天朝发展迅速,与崇尚魏晋风骨却不知道五胡乱华危机逼近的西方形成鲜明对比。时不时有外国友人拍摄中国以叹为观止的速度造桥铺路的视频上传到我们无法登录的网站,然后引来境外网友的一片赞叹。实际上在数年之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就做过一套介绍世界范围内超级大工程的纪录片《伟大工程巡礼》。但对其中“卢浦大桥”一集记忆犹新,其中提到它是当时世界上最长距离的全焊钢结构单孔拱桥,并着重展示其中主拱合龙时的情景。那个节目制作至今应该至少有十年时间,因卢浦大桥是于年通车。节目盛赞这项工程的不易,并预言中国可能会在未来建造更多此类超级建筑。这个节目显然预言成功了。据说有一个国外桥梁爱好者做了一个世界超级桥梁的排行网站,后来这个排行前几百名的九成多被中国桥梁刷屏了。当然我们个人的感觉也非常明显。我读大学那时候,从家乡小县城到杭州全部都是K字头火车,当时还号称经过六次大提速,公里路程间隔3个车站,共1小时50分钟。而如今,半小时一趟高铁,全程40分钟。想再乘K字头的车已经不太现实了。北京三元桥43小时完成新旧置换延时摄影。然后这部央视出品的《超级工程》就出来了。目前一共做了三季。第一季有非常严重模仿《伟大工程巡礼》的痕迹,也是每一集讲述一个单独的建筑,比如第一集是港珠澳大桥,第二是上海中心,等等;而且整个叙事风格、剪辑。甚至中文配音都让我以为是在看国家地理频道。到了第二季画风就变了,估计是因为第一季获得好评之后被领导重视了,领导一重视,就指示继续拍,于是第二季可以明显看出团队公费周游全国,各种航拍,各种特效,各种以前不让拍的也拍,但已经不再是介绍单一建筑而是以“中国路”“中国桥”这种你懂的名称来给单集命名。整个画面剪辑的风格也不是西方那一套,而有了一种淡淡的《建国大业》的味道。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主创人员一边妥协,一边死撑着想自己搞点大新闻的忧伤。但这部纪录片选取的角度已经和我们普遍以为的“主旋律”很不一样。第一季中主要介绍的那些大项目,比如港珠澳大桥、北京地铁网、上海中心等。只要稍稍有点了解并加上浅浅的一点思考,我们就知道它们不可能仅仅是一个经济或者技术问题。在我天朝,一向有“政治挂帅”的传统和原则。穿越紫禁城地下的铁路,连通港、澳、大陆的大桥,上海以及全中国最高的大楼,怎么可能不被各级党、政领导重视,怎么可能没有各种优惠政策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但这部纪录片几乎完全没有体现任何政治元素,只是从经济发展和工程技术两个角度入眼,告诉观众为什么要造这些建筑,该怎么造,以及如何克服一些具体的困难。我们以往的经验会认为,西方类似的作品一向很少直接表现政治因素,而我们大约只是东施效颦。实际上不然。西方不表现政治因素是因为在现实中社会体制氛围特点和高度市场化运作下政治干预的力量有限,所以在拍摄同类作品的时候它只要“如实呈现”即可;而在中国如果真的“如实呈现”那就必然导致传统的主旋律化,因为政治成份太多。然而纪录片作品市场运作导致观众对主旋律并不买账。所以主创者实际上是要竭力消除整个工程事件过程中的政治元素。我们可以认为是主创者“顶住了压力”。但如果仔细想一想,其实是主创者首先克服了自己,先让自己变得坚定。当然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老大哥们摸准了网友们的脾气所以故意投其所好,实则仍未改变其洗脑本质。但若确实如此,能让老大哥投其所好。我也认可这是网友们的胜利了。这部片子强烈赞誉劳动者,这是我推荐它的另一个原因。再大的工程,也要人去设计;再牛逼的机器,也要人去操控。片子介绍了许多为各项工程服务的人们,他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设计,有的负责建造,有的负责解决各种问题,密切配合、环环相扣。但片子往往把最多的笔墨用在描写最后实施具体操作的人员身上,比如常年在地下开盾构机的司机,或者操控吊车的工人。网上有许多恶搞开挖掘机的段子,但我发现貌似能把挖掘机开好的人还真的不多。我不知道他们的工资是多少,如果是我,我是否会忍受这种工作环境而不跳槽?片子所介绍的这些一线劳动者。包括一些已经承担起设计、改进全工程等重大责任的关键人物,大多数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已经在这样世界顶级的工程项目中运用智慧,而我只能在这里发篇小文,真是自愧不如。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