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

小康圆梦陕西乡村调查特别报道回家

发布时间:2022/9/27 9:05:49   

白河县天宝村天宝梯彩农园。资料照片

翻过一道山,还是一道山。穿过一道沟,还是一道沟。在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几乎看不到任何平地。

白河县位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天宝村是白河县最为偏僻的村之一。由于耕地极少且品质极差,加之没有什么形成规模的产业,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村民基本靠外出务工养家糊口。

有些人出去了,靠着能力和机遇,有了不错的收入或事业。

更多的人出去后,发现外面的钱并不好挣,事并不好干,又回来了。回村后,又因为实在无事可干又出去了。出去,回来,再出去,再回来……许多村民陷入了永远摆不脱的怪圈。

留在村里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

这里曾经是白河最穷的村子之一,人们出去了,就不想再回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回来了,就不想再出去。

年以来,天宝村以“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模式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随着以天宝梯彩农园为代表的一个个项目开始建设,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来了。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事业,找到了团圆。

家乡,其实很美丽。家乡,正在变得越来越美丽。

苦干

李建国的小吃店离白河县“三苦”精神教育基地非常近,步行过去不到10分钟。曾因山大沟深、地碎土瘦,被有关专家论断为“不宜于人类生存”的白河,通过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在陕南土石山区率先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李建国每次路过教育基地,都要看看门口的“三苦”精神雕塑。现在,苦比以前淡多了,甜比以前浓多了,他觉得应该靠着自己的双手好好干。

8月11日,红花社区。天宝村村民李建国拄着双拐,在自家的客厅里走来走去。窗外,是飘洒的雨丝,青翠的群山。但他根本无心去欣赏这些,内心全是焦急。

医生一再叮嘱李建国骨折后要静养,少活动,可李建国根本坐不住。在事业初创的节骨眼上,闷在家里,对他实在是一种折磨。

“我当时咋就不小心点呢?”他不断抱怨自己。

“这段时间一分钱不挣,花钱处还多。”妻子坐在沙发上抱怨。

一个月前的一天中午,李建国骑着电动三轮车去看望老娘。气温高,热得他有些发晕;阳光强,照得他有些目眩。在山腰的一个拐弯处,李建国的三轮车与迎面而来的一辆小车撞上了。事故中,他小腿骨折。

那时,李建国在天宝梯彩农园经营的“老李小吃店”才开业了几天。李建国躺在马路上,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摔得咋样,而是小吃店咋办?那可是一家人的希望。

这并不是李建国第一次遭遇车祸。让他更为刻骨铭心的一次车祸发生在年初。

李建国今年45岁。和村里绝大多数青壮年一样,他绝大多数日子都在外打工,甘肃、新疆、河南……哪里有活儿便到哪里去。

年大年初七,李建国和同村的工友乘坐卧铺客车前往山西。车发出后两个多小时,路过一处盘山路时发生侧翻。李建国反应快,一拳把车窗玻璃砸碎,跳了出去。在那次车祸中,有人死亡,有人落下残疾,李建国“命硬”,仅受了些皮外伤。

从那时起,李建国就想着——啥时能不用出去打工了?

想归想,大男人家,总得给家里挣钱,还得照旧打工。

年底,工地上活儿停了,李建国回到老家。腊月二十八,李建国特意将父母接到红花社区自己的新房中过年。新房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社区周围商店很多,买东西很方便。但老父亲住了几天就待不下去了——新买的席梦思床垫、光亮得能照出人影的地板,老父亲怕自己弄脏了儿子的新房。

李建国咋劝都不行,父母最终还是回到山上的老宅居住。

李建国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孝道。

第二年初,李建国又出去打工。没多长时间,他接到哥哥电话,得知老父亲突然病重。他赶紧从工地往回赶,但到底没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事后,李建国时常想,若是自己和父亲住在一起,老人是不是就不会出事;若在家乡务工,和父亲相处的时间还能多一些。

他再也不想出去了。可不出去,能干啥?

今年初,听说天宝梯彩农园餐饮店面招租,前两年还免房租,李建国动了心思。5月,仓上镇免费举办小吃制作培训班。他报名参加,学会了制作凉皮、酱香饼、菜豆腐等,短视频中的美食制作节目也成为他的教材。

家里的厨房成了李建国的面皮“实验室”。起初,他把握不准面水的稀稠,有时稠,面皮就硬;有时稀,面皮就烂了。他舍不得倒掉没做好的面皮,自己和媳妇就当作一日三餐吃了。

摸索中,李建国掌握了凉皮制作方法。

6月29日,李建国的餐饮店开业了。没有任何的仪式,就是把店门打开。没有牌匾,就是在彩纸上打印了几个字——“老李小吃店”。“在外打工时,顾不得形象。大家看我外貌沧桑,都叫我‘老李’。我也习惯了,就起了‘老李小吃店’这个名字。”关于店名,李建国这样说。

营业第一天,李建国卖出去大约50碗凉皮,每碗6元,“咱不仅争取把味调好,还给的量足,得让人能吃饱。”

养伤在家,李建国也没闲着。他通过看视频和读书,结合几天的经营经验,琢磨着以后的发展之路,“现在,村里是越来越漂亮了,来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我想着,以后要增加一些品种,比如说推出五彩凉皮。”

郭俊红在茶园查看茶苗长势。记者仵永杰摄

事业

曾经,对郭俊红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通过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日子。挣到钱后,他突然觉得,比钱更重要的是亲情,是事业,是在促进家乡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8月10日一大早,天上还飘着蒙蒙细雨,郭俊红就开着车上山,来到茶园。顾不得泥巴沾在皮鞋上,他弯腰查看茶树的长势,顺手拔掉杂草。看茶树时,他的目光柔柔的,像看自己的孩子。

“明年就能采茶了。”郭俊红说。

看完茶园,他就要开车到白河县城去,“我们在山顶建的养猪场和无土栽培蔬菜大棚在用电上遇到些问题,我得赶紧去协调解决。”

郭俊红是靠着苦干和踏实成为天宝村“能人”的。

年,郭俊红初中毕业,没上高中,上了县上的卫校。他选择卫校,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上不起高中,上卫校,毕业就能分配到一份工作。

人算不如天算,郭俊红没想到自己中了“彩”。年郭俊红毕业时,县卫校停办了,他“有幸”成了最后一届毕业生,没有分配到工作。“感觉几年学白上了。”郭俊红说。

无奈之下,郭俊红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在西安、咸阳、汉中等地的工程工地上打工。从在厨房当杂工,到管理库房、开铲车,靠着自己那股钻研劲儿,郭俊红从事的工种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收入也越来越高。

年,有了一定积蓄后,郭俊红决定自己单干。他找到自己的老板——陕西兴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和兴,说了自己的想法。刘和兴和郭俊红同是天宝村人,对郭俊红很信任。起初,刘和兴舍不得郭俊红走,提出给郭俊红加薪。后来,看到郭俊红态度坚决,刘和兴说:“好吧,我支持你。有啥事就来找我,我们还是朋友。”

刘和兴的这句话并非客套,后来郭俊红在经营上几次遇到困难,刘和兴都积极帮助解决。郭俊红对刘和兴非常信赖和感激。

郭俊红买了挖掘机、铲车等工程机械,开始单干。由于干活本分、人实在,郭俊红渐渐打开了市场,赚到了一些钱。

年,刘和兴找到郭俊红,问他:“想不想回村,和我一起干。”那时,兴达公司建设的天宝梯彩农园已初具规模。通过农园,刘和兴带着乡亲们发展农业种植、畜禽养殖和观光农业。

郭俊红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回到村里创业,更没想到又会去“种地”。他知道,“种地”是个长期活儿,短期见不到钱,并且自己好不容易攒了些家底,就想着存到银行安稳些。

“我资金有些不足。”郭俊红实话实说。

“没事,我帮你。”刘和兴依旧快人快语。

“那我干啥?”

“你种茶,我帮你销售。”

“好。”郭俊红没有迟疑。在他心里,刘和兴的人品和眼光都值得信任。

年起,郭俊红将每年干工程赚的钱基本都投在茶园建设上。现在,他已投入多万元,建成亩茶园,“我们不仅仅是要卖茶叶,更主要的是带动旅游业。”

返乡创业,不仅仅让郭俊红焕发了激情,更让他感受了亲情。他可以经常住在村里,和家人团聚,“我在外面奔波,那是挣钱。我在村里投资,那是干事业。”

去年,郭俊红投入多万元,将村民的几处旧宅改造成民宿,“旧房子改造之前,里面的荒草几乎和我一样高。现在,这里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投入上千万元,郭俊红并不是没有担心过,他经常算着什么时候能收回本钱。但看到园区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他的担心便渐渐没了,一有空,他便开始研究政策,“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之前,我只考虑多挣钱。现在,觉得自己眼光长远了,格局变大了。天宝村文旅资源聚合起来后,每个人都会受益。”

郭俊红的民宿和茶园已带动30多名乡亲就业。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7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