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挖掘机 >> 挖掘机市场 >> 教孤独症儿童学说话时,很多人忽略了一步孩
语言是一种行为,具有功能性,这是斯金纳提出来的观点。在他耗时23年的著作《语言行为》一书中,提出了提要求、命名、对话、访说等各种语言行为类型。孤独症儿童因为思维方式较单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行为刻板和社交障碍,但不是说我们孤独症儿童存在智力上的缺陷,研究发现,只有少数的孤独症儿童的智力低于正常水平,智力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孤独症儿童的特点,说明通过恰当的引导,孤独症儿童是可以掌握很多技能,甚至是可以融入主流生活的。
语言行为和孤独症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普通儿童在自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自行发展出知名的能力,这是一种不用被直接教授,通过听别人说或看别人做,自己就能学会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比如,普通儿童看到别人在一朵花前面,说“玫瑰花好香啊”,她以后见到这种花的时候,自己就能说玫瑰花。普通儿童并没有被特意的教授那朵花就是玫瑰花,但知名的能力就能让儿童学会那是玫瑰花。这个情景是斯金纳语言行为中的听者反应到说者反应的转化,是两种不同语言功能间的转换。与普通儿童不同,孤独症儿童不会自动进行不同语言功能间的转换。
例子:许多孤独症儿童都有鹦鹉学舌的习惯,鹦为鹉学舌就是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与语言行为仿说相近。很多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者非常重视语言训练,常采取仿说的形式教儿童学说话,每当儿童能说出和自己一样的语言,就会夸奖儿童,普通儿童也是这样学说话的。为什么只有孤独症儿童会出现鹦鹉学舌的现象呢?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在模仿。而普通儿童没有这种现象。是因为普通儿童在被教语言的过程中,通过知名能力认识到了内容的本身,比如教育者指着挖掘机或挖掘机的图片,要求儿童仿说“挖掘机”。普通儿童认识了挖掘机以后,见到挖掘机就可以说出“挖掘机”这三个字,通过观察挖掘机的特点,还能发展出对话的能力。而孤独症儿童被要求仿说挖掘机,儿童仿说了“挖掘机”后,只是掌握了仿说的能力。即只能在别人说了这三个字后,说这三个字的能力,与看没看到挖掘机关系不大。孤独的儿童并不会,以后看到挖掘机,自己再说出“挖掘机”(命名的能力)。
有的孤独症儿童可以完成看到挖掘机时,自己说“挖掘机”的能力,很可能是教育者在教孤独症儿童的过程中多了这样一步操作,在儿童仿说完成后,指着挖掘机问儿童“这是什么”,儿童自己说了“挖掘机”。这一步小小的操作非常的重要,是从仿说教学转到了命名教学上,儿童命名的能力将被发展出来,而那些鹦鹉学舌的现象就是因为缺少了这样一步重要的操作,让儿童再说一遍,命名训练的操作。很多人意识不到仿说与命名这两个语言功能的存在,当然就不会注意到进行操作间的转换了。
有的孤独症儿童会命名不会提要求;有的会听者反应不会命名;有的会命名不会听者反应;有的会提要求不会命名等等现象,说明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确实存在需要单独教授的语言功能。结合斯金纳的语言行为,你是不是思路瞬间清晰了呢?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训练前,需要了解儿童哪种能力尚未发展或不足,才能锁定目标,进行针对训练。因此需要有一套评估系统帮助我们评估儿童训练前的能力。《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及安置程序(VB-Mapp)》这本书不仅有详细的语言功能介绍,还有评估方法以及训练方法和安置计划,是一套非常适合孤独症儿童家长和孤独症从业人员阅读的书籍。
¥3现货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试点项目:VB-MAPP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及安置计划(第2版)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98.5购买随着孤独症教学研究的深入,更多新的科学的方法出现,相信一定能助力我们的孤独症儿童走出孤独!